欢迎来到易承志周易网

  •    服务热线:0595-23115774
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传统文化

周易折中乾卦详解

    来源:八字合婚阅读量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03-11 22:53:19    关键词:周易,折中,乾卦,详解,

乾 乾下乾上

乾,元亨利貞。

【本義】六畫者,伏羲所畫之卦也。一者,奇也,陽之數也。乾者,健也,陽之性也。本註乾字,三畫卦之名也。下者內卦也,上者外卦也。經文乾字,六畫卦之名也。伏羲仰觀俯察,見陰陽有奇耦之數,故畫一奇以象陽,畫一偶以象陰。見一陰一陽,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,故自下而上,再倍而三,以成八卦。見陽之性健,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,故三奇之卦,名之曰乾,而擬之於天也。三畫已具,八卦已成,則又三倍其畫,以成六畫,而於八卦之上,各加八卦,以成六十四卦也。此卦六畫皆奇,上下皆乾,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,故乾之名,天之象,皆不易焉。元亨利貞,文王所繫之辭,以斷一卦之吉凶,所謂彖辭者也。元,大也。亨,通也。利,宜也。貞,正而固也。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,故於筮得此卦,而六爻皆不變者,言其占當得大通,而必利在正固,然後可以保其終也。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,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。餘卦放此。

【程傳】上古聖人始畫八卦,三才之道備矣。因而重之,以盡天下之變,故六畫而成卦。重乾為乾。乾,天也。天者天之形體,乾者天之性情。乾,健也,健而无息之謂乾。夫天,專言之則道也,天且弗違是也。分而言之,則以形體謂之天,以主宰謂之帝,以功用謂之鬼神,以妙用謂之神,以性情謂之乾。乾者,萬物之始,故為天為陽,為父為君。元亨利貞,謂之四德。元者,萬物之始。亨者,萬物之長。利者,萬物之遂。貞者,萬物之成。惟乾坤有此四德,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。故元專為善大,利主於正固。亨貞之體,各稱其事。四德之義,廣矣,大矣。

【集說】

○ 孔氏穎達曰:乾者,此卦之名。卦者掛也,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,故謂之卦。二畫之體,雖象陰陽之氣,未成萬物之象,未得成卦,必三畫以象三才,寫天、地、雷、風、水、火、山、澤之象,乃謂之卦也。《繫辭》云「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」是也。但初有三畫,雖有萬物之象,於萬物變通之理,猶有未盡,故更重之而有六畫,備萬物之形象,窮天下之能事,故六畫成卦也。此乾卦本以象天,天乃積諸陽氣而成,故此卦六爻皆陽畫成卦也。不謂之天而謂之乾者,天者定體之名,乾者體用之稱。故《說卦》云「乾,健也」,言天之體,以健為用。聖人作易,本以教人,欲使人法天之用,不法天之體,故名乾不名天也。

○ 邵子曰:不知乾,無以知性命之理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乾只是健,坤只是順。純陽所以健,純陰所以順。至健者惟天,至順者惟地。

○ 問乾者天之性情。曰:乾,健也。健之體為性,健之用是情。又曰:性情二者常相參在此,情便是性之發,非性何以有情?健而無息,非性何以能如此?

○ 問:《本義》云:「見陽之性健,而成形之大者為天,故三奇之卦,名之曰乾,而擬之於天也。竊謂卦辭未見取象之意,恐當於大象言之。」曰:纔設此卦時,便有此象了,故於此豫言之。

○ 問元亨利貞。曰:當初只是說大亨利於正,不以分配四時,孔子見此四字好,始分作四件說。

○ 又云,「元亨利貞」四字,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與諸卦一般,至孔子作《彖傳》、《文言》,始以乾坤為四德,而諸卦自如其舊。二聖人之意,非有不同,蓋各是發明一理耳。今學者且當虛心玩味,各隨本文之意而體會之。其不同處,自不相妨。不可遽以己意橫作主張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元亨利貞,諸家便作四德解,惟《本義》以為占辭。大通而至正,此天道之本然。大通而必利在正固,人事之當然也。乾為易第一卦,占得之者,其事雖大通,而非正固,尚不能保其終,況它卦乎。

○ 蔡氏清曰:成形之大者為天,坤卦亦曰,陰之成形莫大於地,可見不可就以乾坤當天地。凡至健者皆為乾,凡至順者皆為坤。此乾坤所以足應萬用,而《彖傳》之言,所以為專以天道明乾義,以地道明坤義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乾德剛健,剛以體言,健兼用言。剛則有立,健則有為。人而有立有為,則志至氣至。本立道生,事無不立,功無不成。不見艱難,無能阻止,如乾旋坤轉,如雷厲風行。何天之衢,殆不足以擬之,是不唯亨而且大亨也。中者不偏不倚,正者無過不及,體用之分也,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,可見乾之中正也。乾道大通而至正,在人容有不正者,故聖人因以為戒。

【案】乾坤之「元亨利貞」,諸儒俱作四德說,惟朱子以為占辭,而與他卦一例,其言當矣。然四字之中,雖只兩意,實有四層。何則?元,大也。亨,通也。利,宜也。貞,正而固也。人能至健,則事當大通。然必宜於正固,是占辭只兩意也。但易之中,有言小亨者矣,有言不可貞者矣。一時之通,其亨則小,惟有大者存焉,而後其亨乃大也,是大在亨之先也。硜硜之固,固則非宜,惟有宜者在焉,而後可以固守也,是宜在貞之先也。其在六十四卦者皆是此理,故其言元亨者,合乎此者也。其但言亨或曰小亨者,次乎此者也。其言利貞者,合乎此者也。其言不可貞,勿用永貞,或曰貞凶、貞厲、貞吝者,反乎此者也。乾坤,諸卦之宗,則其亨無不大,而其貞無不宜。文王繫辭,備此四字,故孔子推本於天之道、性之藴,而以四德眀之,實所以發文王之意,且以為六十四卦詳畧偏全之例,非孔子之說異乎文王之說,又非其釋乾坤之辭獨異乎諸卦之辭也。學者以是讀朱子之書,庶乎不謬厥旨矣。

初九,潛龍勿用。

【本義】初九者,卦下陽爻之名。凡畫卦者,自下而上,故以下爻為初。陽數九為老,七為少,老變而少不變,故謂陽爻為九。潛龍勿用,周公所繫之辭,以斷一爻之吉凶,所謂爻辭者也。潛,藏也。龍,陽物也。初陽在下,未可施用,故其象為潛龍,其占曰勿用。凡遇乾而此爻變者,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。餘爻放此。

【程傳】下爻為初。九,陽數之盛,故以名陽爻。理无形也,故假像以顯義。乾以龍為象,龍之為物,靈變不測,故以象乾道變化,陽氣消息,聖人進退。初九在一卦之下,為始物之端,陽氣方萌,聖人側微,若龍之潛隱,未可自用,當晦養以俟時。

【集說】

○ 沈氏驎士曰:稱龍者,假像也。天地之氣有昇降,君子之道有行藏。龍之為物,能飛能潛,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。初九既尚潛伏,故言勿用。

○ 孔氏穎達曰:陽爻稱九,陰爻稱六,其說有二:一者乾體有三畫,坤體有六畫,陽得兼陰,故其數九。陰不得兼陽,故其數六。二者老陽數九,老陰數六,老陰老陽皆變,《周易》以變者為占,故稱九稱六。所以老陽數九,老陰數六者,以揲蓍之數,九過揲則得老陽,六過揲則得老陰,其少陽稱七,少陰稱八,義亦準此。

○ 崔氏憬曰:九者老陽之數,動之所占,故陽稱焉。潛,隱也。龍下隱地,潛德不彰,是以君子韜光待時,未成其行,故曰勿用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問:程易以初、二、三、四四爻作舜說,何以見得如此?曰,此是推說爻象之意,非本指也。易本因卜筮而有象,因象而有占,占辭中便有道理。如筮得乾之初九,初陽在下,未可施用,其象為潛龍,其占曰勿用。凡遇乾而得此爻者,當觀此象而玩其占,隱晦而勿用可也。此易之本指也。聖人為《彖傳》、《象傳》、《文言》,節節推去,無限道理,此程易所以推說得無窮。先通得易本指後,推說不妨。若便以所推說者去解易,則失易之本指矣。

○ 李氏舜臣曰:六爻之象,皆取於龍者,陽體之健,其潛、見、惕、躍、飛、亢者,初終之序,而變化之跡也。

○ 梁氏寅曰:夫易者,潔淨精微之教也。故其取象皆假託其物,而未涉於事;包含其意,而各隨所用。然乾純陽之卦,而取象於龍,則其意多為聖人而發者。故夫子於《文言》皆以聖人事眀之。今觀之六爻,則象之所示,占之所決,夫人可用也,獨聖人乎。如初九之潛龍勿用,在聖人則方居側微也,在君子則遯世无悶也,在學者則養正於蒙也,以是而推其用,何不可哉。朱子以象占言易,而不欲以事論,懼人之泥而失之也

○ 林氏希元曰:龍不止陽物,乃陽物之神靈不測者,故象乾之六爻。蓋乾卦六爻,皆得乾道,不比他卦,故《文言》以聖人明之。比之於物,則是龍也。

九二,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

【本義】二,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。後放此。九二剛健中正,出潛離隱,澤及於物,物所利見,故其象為見龍在田,其占為利見大人。九二雖未得位,而大人之德已著,常人不足以當之,故值此爻之變者,但為利見此人而已。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。此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,自為一例。若有見龍之德,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。

【程傳】田,地上也。出現於地上,其德已著。以聖人言之,舜之田漁時也,利見大德之君,以行其道。君亦利見大德之臣,以共成其功。天下利見大德之人,以被其澤。大德之君,九五也。乾坤純體,不分剛柔,而以同德相應。

【集說】

○ 鄭氏康成曰:二於三才為地道,地上即田,故稱田也。

○ 干氏寶曰:二為地上,在地之表,陽氣將施,聖人將顯,故曰利見大人。

○ 孔氏穎達曰:陽處二位,故曰九二。陽氣發見,故曰見龍。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,陽氣發在地上,故曰在田。初之與二,俱為地道。二在初上,所以稱田。見龍在田,是自然之象。利見大人,以人事託之。言龍見在田之時,猶似聖人久潛稍出,雖非君位,而有君德,故天下眾庶,利見九二之大人。先儒云:若夫子教於洙泗,利益天下,有人君之德,故稱大人。

○ 蔡氏清曰:凡大人皆是德位兼全之稱。九二雖未得位,而大人之德已著,所謂居仁由義,大人之事備矣,故亦謂之大人。

九三,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无咎。

【本義】九,陽爻。三,陽位。重剛不中,居下之上,乃危地也。然性體剛健,有能乾乾惕厲之象,故其占如此。君子,指占者而言。言能憂懼如是,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。

【程傳】三雖人位,已在下體之上,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,舜之玄德升聞時也。日夕不懈而兢惕,則雖處危地而无咎。在下之人,而君德已著,天下將歸之,其危懼可知。雖言聖人事,苟不設戒,則何以為教?作易之義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鄭氏康成曰:三於三才為人道,有乾德而在人道,君子之象。

○ 孔氏穎達曰,以陽居三位,故稱九三。以居不得中,故不稱大人。陽而得位,故稱君子。在憂危之地,故終日乾乾。言終競此日,健健自彊,不有止息。夕惕者,謂至向夕之時,猶懷憂惕。此卦九三所居之處,實有危厲。又《文言》云:「雖危无咎。」是實有危也。據其上下文勢,若字宜為語辭,諸儒並以若為如,如似有厲,是實無厲也,理恐未盡。

○ 龔氏原曰:三居下體之上,當危懼之時,惟自彊不息,戒謹恐懼,可以免咎。

○ 楊氏時曰:乾之九三,獨言君子,蓋九三,人之位也。履正居中,在此一爻。故《文言》於九四則曰「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」,於九三止言「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」而已。其曰君子行此四德者,蓋乾之所謂君子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問:伊川云,雖言聖人事,苟不設戒,何以為教?竊意因時而惕,雖聖人亦有此心。曰:易之為書,廣大悉備,常人皆可得而用,初無聖凡之別,但當著此爻,便用競競戒惕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凡卦爻有占無象,象在占中;有象無占,占在象中。如乾初、二、四、五、上,分象與占。九三「終日乾乾夕惕若」,皆占辭也,而象在其中。

九四,或躍在淵,无咎。

【本義】或者,疑而未定之辭。躍者,无所緣而絕於地,特未飛爾。淵者,上空下洞,深昧不測之所。龍之在是,若下於田,或躍而起,則向乎天矣。九陽四陰,居上之下,改革之際,進退未定之時也。故其象如此,其占能隨時進退,則无咎也。

【程傳】淵,龍之所安也。或,疑辭,謂非必也。躍不躍,唯及時以就安耳。聖人之動,无不時也,舜之歷試時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干氏寶曰:躍者,暫起之言。

○ 孔氏穎達曰:或,疑也。躍,跳躍也。言九四陽氣漸進,似若龍體欲飛,猶疑或也。躍于在淵,未即飛也。

○ 程氏迥曰:初與二既皆稱龍,此爻雖不稱龍,即上文知其為龍也。亦猶大壯九三「羝羊觸藩羸其角」,而九四不言羊,知「藩決不羸」即羊也。

○ 李氏過曰,躍者,未飛而習飛者也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《本義》進退未定之時,通承上文九陽四陰居上之下,改革之際三句說。蓋以爻與位言,九陽爻,四陰位,陽主進,陰主退,是進退未定也。以上體言,四居上之下,居上欲進,居上之下,則又未必於進,亦進退未定也。以上下二體言,四初離下體,入上體,是為改革之際,亦進退未定也。故總承之曰,進退未定之時。

○ 又曰:或躍在淵,將進而未必於進也。未必於進,非不進也。審進退之時,必時可進,然後進也。是謂隨時進退。

○ 陳氏琛曰:九四以陽居陰,本非躁進之資。又居上之下,適當改革之時。是其欲進以有為,而商度之未決。蓋將待時而出,見可而動也。有如龍之或躍在淵焉。其象如此,占者誠能隨時進退,則其進也非貪位,退也非沽名。可以投事幾之會,可以免失身之辱,何咎之有哉?

乾卦

九五,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

【本義】剛健中正以居尊位,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,故其象如此。而占法與九二同,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。若有其位,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。

【程傳】進位乎天位也。聖人既得天位,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,與共成天下之事。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。

【集説】

○ 揚氏雄曰:龍之潛亢,不獲中矣。過中則惕,不及中則躍。二五其中乎,故有利見之占。

○ 鄭氏康成曰:五於三才為天道,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,飛之象也。

○ 干氏寳曰:聖功既就,萬物既覩,故曰利見大人。

○ 孔氏穎達曰:言九五陽氣盛,至於天,故云飛龍在天,此自然之象。猶若聖人有龍德。飛騰而居天位,為萬物所瞻覩,故天下利見此居上位之大人。

○ 朱子語類云:太祖一日問王昭素,曰:「九五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,常人何可占得此卦?」昭素曰:「何害。若臣等占得,則陛下是飛龍在天,臣等利見大人。」此說得最好。此易之用所以不窮也。

○ 胡氏炳文曰:九五以天德居天位,剛健而純,中正而粹者也。《文言》曰「剛健中正,純粹精也」,其九五之謂與。「雲行雨施,天下平也」,則飛龍在天之事矣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此爻剛健中正,以居尊位,與他卦九五不同。蓋乾是純陽至健之卦,九五又得乾道之純,在人則聖人也,故《本義》特曰「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」,以别於他卦。

上九,亢龍有悔。

【本義】上者,最上一爻之名。亢者,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。陽極於上,動必有悔,故其象占如此。

【程傳】九五者,位之極。中正者,得時之極,過時則亢矣。上九至於亢極,故有悔也。有過則有悔,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,則不至於悔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王氏肅曰:窮高曰亢,知進忘退,故悔也。

○ 郭氏雍曰:九三過而惕,故无咎。上九過而亢,故有悔。然則龍德莫善於惕,而莫不善於亢也。

○ 《朱子語類》云:若占得此爻,必須以亢滿為戒。當極盛之時。便須慮其亢,如這般處,最是易之大義,大抵於盛滿時致戒。

【總論】

○ 范氏仲淹曰:九二君之德,九五君之位,成德於其內,得位於其外,餘爻則從其進退安危之會言之。

○ 饒氏魯曰:一爻有一爻之中,如初則以潛為中,二則以見為中,三則以乾惕為中,四則以或躍為中。卦有才、有時、有位不同,聖人使之無不合乎中。

用九,見群龍无首,吉。

 【本義】用九,言凡筮得陽爻者,皆用九而不用七,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。以此卦純陽而居首,故於此發之。而聖人因繫之辭,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,即此占之。蓋六陽皆變,剛而能柔,吉之道也。故為群龍无首之象,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「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吉」,蓋即純坤卦辭,牝馬之貞,先迷後得,東北喪朋之意。

【程傳】用九者,處乾剛之道,以陽居乾體,純乎剛者也,剛柔相濟為中,而乃以純剛,是過乎剛也。見群龍,謂觀諸陽之義,无為首則吉也。以剛為天下先,凶之道也。

【集說】

○ 朱子荅虞士朋曰:用九用六,當從歐公說,為揲蓍變卦之凡例。蓋陽爻百九十二,皆用九而不用七;陰爻百九十二,皆用六而不用八也。特以乾坤二卦純陽純陰,而居篇首,故就此發之,此歐陽公舊說也。而愚又嘗因其說而推之,竊以為,凡得乾而六爻純九,得坤而六爻純六者,皆當直就此例,占其所繫之辭,不必更看所變之卦。《左傳》蔡墨所謂「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」者,可以見其一隅也。

○ 又《語類》云:荊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,非也。六爻皆用九,故曰「見群龍无首,吉」。用九便是行健處。

○ 林氏希元曰:用九本是陽爻之通例,然於乾卦六爻之後發之,便是指乾卦六爻用九。

○ 又曰:或疑无首之吉,剛而能柔則言也。牝馬之利,順而能健則利也。剛而能柔,與順而健者,性體自是不同。而《春秋傳》曰「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吉」,何也?曰:乾變之坤,雖為坤之所為,然本自剛來,與本是坤者不同。坤變之乾,雖為乾之所為,然本自柔來與本是乾者不同。故乾无首之吉,終不可同於坤牝馬之貞。坤永貞之利,終不可同於乾之元亨。聖人不教人即所變之卦以考其占,而別著自此至彼之象占者,正以其有不可同耳。

【案】爻辭雖所以發明乎卦之理,而實以為占筮之用,故以九六名爻者,取用也。爻辭動則用,不動則不用。卦辭則不論動不動而皆用也。但不動者,以本卦之彖辭占。其動者,則合本卦變卦之彖辭占。如乾之六爻全變則坤,坤之六爻全變則乾也。先儒之說,以為全變則棄本卦而觀變卦,而乾坤者天地之大義,乾雖變坤,未可純用坤辭也;坤雖變乾,未可純用乾辭也。故別立用九用六,以為皆變之占辭。此其說亦善矣。以理揆之,則凡卦雖全變,亦無盡棄本卦而不觀之理,不獨乾坤也。故須合本卦變卦而占之者近是。如此則乾變坤者,合觀乾辭與坤辭而已。坤變乾者,合觀坤辭與乾辭而已。但自乾而坤,則陽而根陰之義也。自坤而乾,則順而體健之義也。合觀卦辭者,宜知此意,故立用九用六之辭以發之,蓋群龍雖現,而不現其首,陽而根陰故也。永守其貞而以大終,順而體健故也。此亦因乾坤以為六十四卦之通例。如自復而姤,則長而防其消可也。自姤而復,則亂而圖其治可也。固非乾坤獨有此義,而諸卦無之也。聖人於乾坤發之,以示例爾。然乾雖不變,而用九之理自在,故乾元無端,即无首之妙也。坤雖不變,而用六之理自在,故坤貞能安,即永貞之道也。陰陽本自合德者,交易之機,其因動而益顯者,則變易之用,學易者尤不可以不知。本文取自易學網。子曰:小人不恥不仁,不畏不義,不見利不勸。不威不懲,小懲而大誡,此小人之福也。
易曰「履校滅趾,无咎」,此之謂也。善不積不足以成名,惡不積不足以滅身。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,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。

服务项目